案例描述
“在打谷場上,有一個近似于圓錐的小麥堆,測得底面直徑是 4 米,高是 1.2 米,每立方米小麥約重 735 千克,這堆小麥大約有多少千克?(得數保留整千克)”這題是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計算圓錐體的體積的內容。此例題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從計算中學會圓錐體積公式的應用。
1.案例研究的起因 對這個案例研究的起因是我看了這樣一篇關于以上內容課堂實錄的文章。文中的教者以實際操作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後,在講解其應用時,以小黑板出示課本中的例題,再由學討論。
2.課堂教學基本過程 上課之時,我在講台上放了重量不等的用塑料袋裝好的泥沙以及秤子、報紙等 T詮 酵頻汲隼粗 螅 篩韝鱍 靶 檣咸 烊×吮嗔舜 諾哪嗌澈 報紙(報紙是墊泥沙用的),當每個小組領取到了各自的沙包時,同時激起了他們學習的欲望,都想知道自己要干些什麼,于是我在他們疑惑之時,提出了“你可以把這些泥沙堆成我們已學過的哪種形體?”“如何計算這些形體的體積?”“如何計算這些形體的重量?”這些問題使學生產生親自操作的 竿 /span> 搭建平台。下面是我對此案例所思考的幾個問題︰ 1.對課本例題一成不變、照搬講解的方法有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嗎? 2.學生在“三次活動”中表現如何,他們的思維如何發展?
二、案例分析、反思
對案例的分析、反思並不是評價一節課的好壞,更重要的是希望為教師提供多方面觀察和思考的角度,引發進一步的討論,為促進教師合理進行課堂教學提供一些幫助。 在現實的教學中,我們常看到的是教學服從于教材,教材怎麼編寫,教師就怎麼上課,常常只為獲得結論而設計教學過程,忽視了結論被發現和認識的過程對學生的教育價值。而本案例,我根據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了處理,設計了一“泥沙”代替“小麥”而進行教學的方法,材料易取且更貼近學生現實生活,使學生在活動中經歷和體驗了數學知識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以發展。